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(学期特别报道)

为弘扬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的精神,树立师德师风典范,现代城市建设学院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,挖掘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、潜心育人的先进代表。艺术设计学专业苏霞老师以“产学研融合”为核心,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,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,成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优秀典范。
发现问题,突破传统教学瓶颈
在教学过程中,苏霞老师发现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存在明显不足:学生虽能掌握理论知识,但在实际商业项目中的应用能力薄弱,难以适应市场动态需求。基于此,她深入分析问题根源,明确教学改革方向,主动联系企业获取真实商业案例,将其精心打磨后引入课堂。通过将晦涩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市场动态相融合,她的课堂内容既保持专业深度,又充满时代感,有效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。
创新教学,项目实战锤炼能力
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艺术视野,苏霞老师创新采用“项目式教学法”。她将真实商业案例贯穿于教学全程,指导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,在商业项目中学习理论、应用技能。例如,在品牌设计课程中,她引入企业真实需求,要求学生完成从市场调研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设计任务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,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,使学生在校期间即积累职场经验,为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。
推广经验,辐射教学改革成果
苏霞老师积极推动教学成果共享,通过案例研讨分析,与其他教师分享校企合作资源与课程设计经验。她主动搭建交流平台,带动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产学研教学改革,促成学院内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。其创新的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学专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教改范本,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,受到学校与同行的高度认可。
苏霞老师以前瞻性的教育视野和深厚的育人情怀,构建起“理论扎根课堂、实践对接市场”的教学体系。她以真实案例激活课堂,以项目实战锤炼技能,以经验共享赋能同行,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,更以躬身垂范的师者风骨,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出新路径。她的实践成果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教师“为产业育才、为教育创新”的责任担当,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。
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(学期特别报道)

城乡规划专业副教授谢小林以其深厚的科研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,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她不仅将前沿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实践,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,还以生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,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。
科研成果反哺教学,提升教学质量
谢小林副教授凭借其丰富的科研成果,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她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,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城乡规划领域的最新动态。例如,在讲授《城乡规划原理》课程时,她结合自己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,详细讲解如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规划问题,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。同时,她采用科研式教学方法,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,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多个子课题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。此外,她还通过案例教学,将自己参与的实际规划项目引入课堂,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专业知识,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。
教学风格独特,深受学生喜爱
谢小林副教授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,能够与学生融为一片,深受学生喜爱。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,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,通过小组讨论、课堂辩论等活动,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。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,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。谢老师还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,将复杂的规划理论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,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。她亲切的教学态度和幽默的教学风格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。谢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,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,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赞誉和爱戴。
关注学生成长,助力未来发展
谢小林副教授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。为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,她向学校捐赠了200余株苗木,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。同时,她还积极与校外单位合作,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,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城乡规划领域工作。谢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,通过讲解城乡规划中的伦理道德问题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。她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,更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,赢得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赞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