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上午,现代城市建设学院2025届新媒体艺术专业毕业选题答辩在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举行。来自新媒体艺术专业的90余名毕业生逐一陈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毕业设计方案,作品涵盖交互装置、数字场景、互动影像、UI交互等多元载体,主题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、生态关怀等方向,集中展示了“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”的最新教学改革成果。

面对新媒体艺术迭代快、链路长、风险点多的特点,学院把本次答辩定位为质量阀门,将“艺术空转、技术幻觉、伦理漏洞、资源冲突”四大隐患前置排查。评审团依据“创意性、技术性、思想性、可行性”四维指标对选题进行诊断,并通过版权链审核、伦理风险评估、设备负载核算等一票否决环节,确保每一幅作品既具备文化深度与社会关怀,又拥有展览、发布乃至商业落地的可持续路径。

答辩采用“作品展示—创作阐述—评委问答”三位一体流程。评委现场质询AR/VR沉浸感与操作便捷性的平衡、传感器精度与预算匹配、观众动线与电力负载等关键细节,并按A级(优先开放4K球幕、全息舱)、B级(正常推进)、C级(限期整改)三级分配教学资源,实现“好选题多得设备、差选题及时止损”的精准配置。学生现场签收整改清单,将在两个月内完成技术路线优化、版权链补充和二次答辩,确保毕业创作达到可展、可评、可转化的行业标准。

专业负责人张老师表示,毕业选题答辩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系统性检验,更是联通课堂与行业实践的关键纽带。学院将持续引入企业真实选题,搭建多元实践平台,把答辩打造成人才培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断提升学生的高阶创意与扎实技术能力,为社会文化建设持续输送具有青年视角、时代温度与国际表达的新媒体艺术力量。